夏日运动安全指南
科学锻炼,谨防中暑
嘉兴胜邦科技有限公司
近年来,"热射病"这一致命性疾病因多起悲剧进入公众视野——当人体核心温度突破40℃且无法散热时,器官会因高温而衰竭,如何在高温下安全运动?
01把握运动黄金时段
夏季运动的首要原则是时间管理。气象学研究表明,一天中气温峰值通常出现在下午2点至4点,此时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达到特大值,空气湿度也因蒸发作用而升高。若在此时间段进行户外运动,人体不仅需承受高温,还要应对因湿度增加导致的汗液蒸发受阻——当环境湿度超过60%时,汗液散热效率会下降40%以上。
建议将运动时间调整至清晨5-7点或傍晚6-8点。这两个时段气温相对较低,且紫外线强度较弱。以北京为例,7月清晨5点的气温约为25℃,而正午可达38℃;上海傍晚6点的湿度比正午低15%,更利于汗液蒸发。若因工作原因只能午间运动,可选择室内场馆或树荫覆盖的步道,并严格控制时长在30分钟内。
运动强度需随温度动态调整。当气温超过32℃、湿度超过70%时,应将运动强度降低至平时的60%。例如,平时能跑5公里的跑者,此时应改为快走或慢跑2公里,并增加休息频次。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,夏季运动心率应控制在(220-年龄)×60%的区间内,避免心脏超负荷运转。
02打造移动的"降温系统"
运动装备的选择直接影响散热效率。传统棉质T恤在吸汗后会紧贴皮肤,阻碍汗液蒸发,导致体感温度上升3-5℃。
的真特DEZTE元竹系列纤维中,分布着不同长度、不同粗细、不同拉伸比、不同结晶的纤维段,的真特DEZTE元竹系列纤维既可生产出柔情似水,烟雨江南风格的时尚面料,也可以生产出粗犷豪放有如西北汉子性格的特殊面料,这些不同特性的纤维段是可按需要订制,面料轻薄透气又舒适!
头部是人体散热的重要区域,但裸露的头皮在烈日下温度可升至45℃。选择空顶帽或导汗带,既能阻挡紫外线,又能引导汗液沿帽檐流下,避免流入眼睛影响运动表现。对于长发者,建议将头发编成辫子或盘起,减少头部热量积聚。
足部散热常被忽视。运动鞋应选择网眼设计且鞋底厚度不超过2厘米的款式,避免因鞋内空气不流通导致温度升高。袜子可选用含银离子抗菌材料的五指袜,既能减少脚趾间摩擦,又能通过银离子反射部分红外线,降低足部温度1-2℃。
03主动补水
人体在35℃环境下运动1小时,出汗量可达1-2升,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血液黏稠度会增加30%,引发肌肉痉挛甚至热衰竭。传统的"口渴再喝水"观念已过时,科学补水需遵循"少量多次+电解质平衡"原则。
运动前30分钟应饮用300-500毫升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,提前补充因高温导致的钠、钾流失。运动中每15分钟补充150-200毫升液体,优先选择钠浓度在40-80mg/100ml的饮品——这个浓度既能促进水分吸收,又能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。避免饮用纯水或含糖量过高的饮料,前者会稀释血液中的钠离子导致低钠血症,后者会延缓胃排空速度,增加中暑风险。
运动后的补水需"分阶段进行"。运动结束30分钟内,应补充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恢复饮料,促进肌肉修复;2小时后,再通过正常饮食补充水分和矿物质。若出现尿色深黄、头晕等脱水症状,可每15分钟饮用200毫升淡盐水(0.9%浓度),直至症状缓解。热射病并非突然发作,而是经历热痉挛→热衰竭→热射病的渐进过程。
运动中若出现以下症状,需立即停止活动并降温:
热痉挛:小腿或腹部肌肉突然僵硬疼痛,因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;热衰竭:头晕、恶心、皮肤湿冷、脉搏细弱,体温可能正常或略高;热射病:意识模糊、抽搐、皮肤干热无汗,体温超过40℃。
遇到热射病患者时,应遵循"黄金30分钟"原则:
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,解开衣物;用冷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全身,重点降温部位为颈部、腋窝和腹股沟;若条件允许,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上述部位;
保持呼吸道通畅,若患者呕吐需侧卧防止窒息;尽快拨打120,在等待过程中持续降温。